嘴上不能一刀切,實際來個彈窗三
關于“口罩問題”,老胡胡錫進昨天又說話了,說如果大家都不說話了才是真正的可怕,可見如果專家們都靜默了,還說啥呢,還有啥好說的呢,嘴上不能一刀切,實際來個彈窗三
胡錫進:超10天的大區塊靜默沒意義原文:
新的《新冠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規定,所有入境人員施行7+3隔離觀察,國家昨天又宣布要為外企人員和家屬進入國內創造便利條件,其中也提到7+3。我認為,7+3,也就是最多10天應該是所有國內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配合防控施行隔離觀察的時間上限,不能隨意延長。
我們的一個城市出了疫情,一天有幾百個新感染病例,已經是非常嚴重的了,城市里那些感染者的密接和與他們有時空交集的人,就會被要求集中隔離或采取居家醫學觀察措施。這是合理的。為了及時切斷尚未發現的感染鏈,對確診病例的居住區或活動場所進行短時封控和病毒消殺,劃出一定的封控區,也有醫學道理。
但是也要看到,我們城市里開展醫學觀察的人,他們攜帶病毒的平均風險要比當下入境者攜帶病毒的平均風險要低,甚至低很多。因為那些入境者來之前所處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充滿了病毒,嚴格說,他們都是密接或者時空交集者。
入境人員7+3不是為了討好他們,而是有著充分的科學依據。根據奧密克戎變種的潛伏期,7+3可以有效查出病毒攜帶者。如果說入境人員如此高風險,但7+3就足夠了,那么國內各城市里對密接和時空交集者的隔離及醫學觀察同樣應該遵守7+3這個時限。
所以,任何集中隔離或者處于封控中的人在10天之后重新回到自由狀態,這應當是絕大多數的情況,也應視為需要努力保障的一項權利。一個城市的抗疫可以持續進行,但封控的人群應當是變化的,如果讓同一撥人因同一撥疫情封控10天以上,通常都是不合理的,希望各地都樹立起這樣的一個基本認識。
我知道,一旦疫情多點散發,風險點會流動、交叉,一個小區如果不斷出感染者,情況也會比較復雜,然而那不可能是普遍情況。一個小區封控了,大家都足不出戶,7天以后誰是感染者,誰大概率是安全的,就基本清楚了。感染者轉運集中治療,仍然陽性者繼續在家里醫學觀察3天,然后他們就應該可以回歸社會生活。
這個小區雖然查出了感染者,但因為大家在過去7+3的天數里都足不出戶,進一步相互感染的幾率已經極低,為追求保險,讓其他陰性居民多居家幾天,也不應超過最后一名陽性被轉送走之后一周。如果繼續延長,就應該定性為過度防疫。
一個街道、一個城市下面的大行政區實施靜默更不能隨意超過10天。在境外人員不斷以7+3的方式進入國內大陸的時候,超過10天的大區塊靜默是沒有意義,也沒有道理的。所以防控措施一定要精準細致,有的放矢,切不可搞一刀切,“一勺燴”。
總體看,當前各地的防控越來越注重精準原則了,防控的這個基本面必須承認,現在大多數地方的大區塊封控都注意不超過10天。然而仍有網友在網上說某某城市已經封“四十天”甚至“兩個月”了,我認為,出現集中抱怨的城市應當認真對待,看看城市里的某些區片是否的確經歷了超長時間的封控,那樣的情況無疑應當堅決做出調整。
老胡說的挺好,不知道這20多天咋熬過來,遲遲不解封,人都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