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笑圖片,這樓怪怪的男生都眼熟,像小電影的廣告?
這是臺北火車站前面的南陽補習街和大樓
這個樓,男生都眼熟吧,像不像你曾經看過的小電影里的廣告?《我想網》分享一個搞笑圖片,在臺北車站商圈有一條街道臺灣學生最常去,這就是素有補習街的南陽街 #搞笑# ...
臺北不起眼的補習一條街
它可是見證臺灣盛行五十余年的補習文化
南陽街是臺灣補習文化的一個縮影,臺灣在五十年前開始盛行課外補習,當時這些補習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學生考到大學。圖為現在的補習班林立的南陽街。
臺灣在1953年開始舉行大學聯合招生考試,由于當時只有臺灣大學、臺灣師范學院、臺灣農學院及臺灣工學院除4所公立大學,而私立大學也只有淡江、中國文化、東吳、東海、中國醫藥學院等少數幾校。所以當時臺灣的大學錄取率很低,臺灣學子為了考上大學只能不停的上補習班努力學習。圖為臺灣1960年代大學聯合考上考場。
臺灣補習班最早始于1960年代,當時當地開始實施9年義務教育,小升初、初升高的人數激增,除了升學壓力、分班制度、大學錄取率低等因素,加上經濟起飛,透過教育脫貧為其圭臬,因此補習的學生逐年增加。圖為1960年代高雄的補習班。
1970至1980年代間,堪稱是臺灣補習事業的最高峰,單臺北市高考復讀補習班(臺灣稱聯考重考班)就有48家,南陽街占了將近五分之四。圖為1960年代臺中市的一家開在診所樓上的補習班。
1970至1980年代臺灣聯考錄取率低,補習學生激增。1980年代補習學生曾達20萬之多,當時有一所補習班,學生人數高達3萬人。圖為1970年代一個補習班正在上課。
由于當時臺北市加上當時優秀師資幾乎集中在臺北,許多臺灣中南部的大學復讀生背井離鄉來到臺北,租住在臺北車站附近展開長達數月至數年的補習,而南陽街的位置靠近臺北火車站與公路樞紐,所以1960年開始南陽街開始形成補習街。圖為1970年臺北補習班招牌
不過由于南陽街并不長,無法容納之下紛紛前來落地的補習班,所以當時補習班逐漸擴散至周邊的館前路、信陽街、公園路、許昌街等,形成了臺北車站補習商圈。圖為圖為1970年臺北車站的補習班招牌。
當年很多考生重考屢敗屢戰,不少窮人家子弟為了改變命運往往重考數年。圖為1980年代臺灣大學聯考放榜后,各補習班門庭若市。
當時補習班也根據補習學生需求分為不同的類別,有主打大學補習的,有主打大專技校補習的,還有主打托福等外語補習的。一條街道上各式補習班林立,當時臺灣的補習風氣可謂是蔚為壯觀。圖為1970年代臺北一補習班招牌。
1990年代以后臺灣大學逐漸增加,單一的大學聯合招考也最后廢除,改為學測制。臺灣學生只要考試幾乎都能上大學,而高四重考補習班也大多關門,到2017年臺灣高四補習班只有十幾所數千學生,臺北只剩下三所。圖為1990年代要求廢除大學聯考的臺灣人。
2000年代的臺北南陽街補習一條街。
進入21世紀,臺灣人考大學已經不是難事情,但是補習之風并沒有隨之散開。只是補習的群體隨著時代變化,開始以各國外語、初高中數學、公務人員考試等為補習教育主流。